安防行业是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重要的安全保障性行业,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性意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行业技术水平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近年来安防市场从始至终保持增长态势。
根据中安网及东莞证券研究所数据统计,我国安防行业总产值从2012 年度的 3,240 亿元增长至 2023 年度的 10,100 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 10.89%。
传统的安防产业是以视频监控为核心,利用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远程监控现场的视频采集、处理和报警功能,在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生物特征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安防行业的融合应用,安防产业的边界渐趋模糊,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转变,并正式从传统安防步入智能安防时代。
智能安防属于多领域交叉行业,产业链涉及行业众多,由于下游新领域、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智能安防产品和服务内容也在一直在变化。智能安防产业上游主要涉及算法以及芯片、传感器、存储器等核心部件生产;中游主要涉及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技术服务等高的附加价值环节;下游应用可分为城市级、行业级和消费级三种,其中,城市级应用主要由政府部门主导,开展平安城市、雪亮工程、智慧边海防等系统性建设工程,占据了目前主要市场份额。
政策性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安防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催生了产业链自上而下的技术革新,同时也推动了智能安防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和新应用场景的再开发。行业级方面,智能安防大范围的应用于公安、交通、金融、能源、军队、文教卫等各行各业,并根据行业需求特点在产品上存在一定差异化特征。消费级方面,智能安防产品应用推广至社区、家庭,随着安防系统成本的降低和智能化的推进,智能安防行业在民用市场的潜在需求较大。
智能安防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人工智能、生物识别、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安防产品从需求端到供给端实现了更高的灵活度和响应速度,极大地缩短了从研发到商业化的运行周期。随着智能化应用不断加速,智能安防产业的发展空间将逐步扩大。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智能安防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 453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616亿元,同比增长 13.65%,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913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 15.05%。
移动网络可视化产品的应用架构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负责移动网络信号的感知,并传输至后端平台,后端负责对前端感知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并产出可被终端用户使用的有效信息。根据工信部数据统计,2023 年全国移动电线G 移动电线 亿户,占移动电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带动了各安防场景对移动网络可视化产品的业务需求。
目前,移动网络可视化产品应用的安防场景从边境关卡、交通枢纽逐渐拓展至学校、重要场馆等其他人员聚集的重要场所。移动网络可视化商品市场空间的增量一方面来源于安防场景的复杂化演变,另一方面来源于通信制式换代带来的产品升级。
通信制式从 2G 发展至当下的 5G,在信号频段分布、网络架构组织等方面均存在很明显的差异,为保障全制式覆盖效果的感知效率,需对移动网络可视化软硬件进行持续的更新换代。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 2023 年底,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 1,162 万个,其中 5G 基站为 337.7 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 29.1%,同比提高 7.8%。
5G 网络建设加速推进的同时,6G 关键研发技术也在逐步推进中,因此,覆盖新制式的移动网络可视化产品存在比较大的增量市场空间。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2023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低空经济被列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之一;2024 年全国两会中,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根据新华网数据,2023 年度,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 5,059.5 亿元,增速高达 33.8%。此外,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于 2024 年 3 月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提出,到 2030 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极其广泛,在国家战略层面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作用下,“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工业、农业、消防、巡检、物流等领域的多元化场景已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引擎、以及重要产业载体,我国无人机产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
根据民航局数据统计,2023 年中国注册无人机数量达 126.7 万驾,同比增长 32.2%;无人机飞行时长达 2,311 万小时,同比增长 11.8%。随着无人驾驶航空器数量近年的爆发式增长,如何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让低空飞行器“看得见、呼得着、管得住”成为壮大低空经济的必要条件。2024年 1 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基于此,围绕各地低空经济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广域范围的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迫在眉睫,低空安全商品市场需求也将急速扩张,低空安全平台开发及集成交付一体化服务将成为行业竞争的主要落点。
从整体上看,与整个软件和信息技术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相同,智能安防产业也将向产业链持续优化升级、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高、核心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断的提高的方向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除此之外,智能安防产业基于其自身技术属性,将呈现前端化、云端化、平台化、行业化的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具体如下:
前端化:随着芯片集成度的提高、解决能力的增强,将有更多的复杂专用的智能算法在前端设备中实现。
云端化:以边缘计算和云计算为实现基础的云端协同、互相渗透的物联网部署方式大范围的应用,成为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最佳实践。
平台化:以平台服务作为通用能力基建,提高针对业务需求研发的效率,同时明确平台职责边界和模块划分,提供直观简洁的对外开发接口,保证平台服务的稳定性。
行业化:智能化致力于解决行业客户在业务应用中存在的痛点问题,供给端从行业需求出发,明确不同的行业和细分市场作为发展趋势。公安、交通、能源、金融等各行业场景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安防产品供应。
低空安全保障布局无人机大范围的应用在智慧边防、应急救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兴警等领域场景,其应用价值不断涌现,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然而,无人机应用边界的迅速扩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风险,不仅直接影响军民飞行器的正常运行,更有可能酿成飞行事故,影响公共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
基于此,为充分保障低空安全,无人机反制也在不断地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迭代。当前,无人机反制系统已经表现出集成化、体系化、小型化、智能化和多维化的发展的新趋势。关键技术主要有无人机探测、电子拦截、物理拦截、摧毁等技术,并大范围的应用于公共安全、物流与交通、重要设施保护、战术侦查与情报收集等领域,为保障低空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目前,我国智能安防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根据思瀚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 年中国智能安防行业新增公司数为 91,599 家,总体呈现上涨态势。智能安防行业市场参与者众多,加之目前安防产业边界较为模糊,为使产品及服务适配下游众多应用场景需求而导致行业呈现高度的“碎片化特征”——客户应用场景较分散、产品及服务非标准化、项目单价较低。
基于上述特征,安防行业整体市场之间的竞争较为充分,市场集中度较低。从区域分布来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智能安防软硬件及系统集成企业主要分布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北京等地区。
智能安防行业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同行业公司通常通过聚焦个别区域客户逐步辐射其他区域市场。